◆東北地區能源、礦產和土地資源富裕,東北地區孕育了五穀豐登的黑土地,是中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計劃經濟時代老東北的榮耀進入市場經濟後,東北怎麼忽然就不行了呢?
◆企業:中國的機械裝備製造基地
◆瀋陽
遼寧省的省會,東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中心,中國的工業重鎮和歷史文化名城,人口720萬人(市區人口506萬人);瀋陽的建城史已近2300年。瀋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之稱;1625年,清太祖建立的後金遷都於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後,以盛京為陪都;清初皇宮所在地(瀋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個完整皇宮建築群之一。
在以瀋陽為中心的150公里的半徑內,有中國著名的鋼都鞍山、煤都撫順、煤鐵之城本溪、煤電之城阜新、石油之城盤錦、輕紡之城丹東、化纖之城遼陽和糧煤基地鐵嶺,構成以瀋陽為核心的共有2400萬人口的遼寧中部城市群和經濟區。
改革開放以前,東北地區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最發達地區,瀋陽形成了以機械加工為主,包括汽車、石化、航空、制藥、建材、冶金、輕工、紡織、電子、煤炭等行業在內的工業體系;瀋陽素有“中國裝備部”之稱,裝備製造業規模宏大,基礎雄厚,配套能力較強;其中瀋陽市鐵西工業區就是典型,曾被譽為中國的機械裝備製造基地而輝煌過,那時的國企是個半社會,擁有自己的商店、醫院、學校、大眾浴池,甚至理髮店,職工一生與國企掛勾,一家子的生老病死都仰賴國企照顧,對國企的依賴與眷戀可想而知;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長河中,福建、珠三角與長三角先後嚐到開放帶來的甜頭,比起沿海經濟發展更快的地區,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出現危機,擁有光榮歷史的東北,曾是各地爭相學習的北方重鎮,到了改革開放中期卻江河日下。成也國企,敗也國企?曾擁有的獨特經濟體制,對東北來說反而是走向沒落的打擊;中國政府2003年推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支援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更新。
我曾在中國著名財經雜誌,讀到有關瀋陽鐵西老工業基地下崗工人家庭全家二代父子三人無助的分析報導,當時我還奇怪自2003年推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怎麼還是這麼悲慘,問題在哪裡?東北:到底被誰“拋棄”了?
東北地區能源、礦產和土地資源富裕,東北地區孕育了五穀豐登的黑土地,是中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現在為解決三農問題,中國政府每年中央財政就要給東北糧食補貼500多億),計劃經濟時代老東北的榮耀進入市場經濟後,東北怎麼忽然就不行了呢?我想和當地人太倚賴土地有關,富庶的土地無疑是上天賜給的財富,正是這肥沃的土地養育了東北人,讓東北人不必像貧瘠地區不拼經濟就活不下去。
瀋陽清北陵(埋葬著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
瀋陽街景
瀋陽火車站台
錦州
扼“遼西走廊”東端,為古往今來南北通衢的重鎮與商埠,人口310萬人(市區人口88萬人),有漢、滿、蒙古、回、朝鮮等20多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95%。
錦州是中國重要工業城市之一,工業基礎雄厚。六十年代曾以“新興工業城市”著稱。中國第一隻電晶體、第一塊石英玻璃、第一根錦綸絲、第一座電子轟擊爐、第一支人造塑膠花都誕生在這裏,曾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中獨樹一幟。
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全力以赴地對明朝發動侵略,為了從正面打開山海關,1640年發動了錦州戰役,明廷派總督洪承疇率大軍增援錦州祖大壽,明軍因糧草被奪,困守松山城,1642年松山城陷,洪承疇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關外已門戶大開,清軍隨時進北京取代明朝。
錦州街景
錦州火車站候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