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傳來嘹亮歌聲,循著歌聲來到歌舞展演場,哇!居然坐滿遊客,沒位子就在大展演場四周席地而坐,少說千人觀賞這場山地歌舞展演,表演者載歌載舞的演出,都會讓遊客按耐不住想舞動的心,跟著一起跳,這裡就是阿里山區山美社區「達娜伊谷溪自然生態公園」,達娜伊谷溪屬於曾文溪上游之集水區,溪中的「鯝魚」,數量豐富;過去,經常有外地人前往毒魚、電魚,危及村民飲水的安全,同時破壞了原有溪流的自然生態;後來,在前鄉長的發起下,村民紛紛將原本屬於各氏族的漁場貢獻出來,組成「溪流保育協會」。
保育計畫從1985年展開一連串的協商和規畫。1989年正式成立「保育隊」,組成「河川保護委員會」,由村民自動自發組成河川巡邏隊,防範電魚、毒魚,並加強河川污染防治工作,經過數年的努力,達娜伊谷溪恢復清澈,魚群清晰可見,傍晚時分,魚群翻背環游魚肚形成一道銀白,非常壯觀,溪中自然生態也因此恢復生機,獲得政府自然生態保育楷模獎;1994年成立「山美社區發展協會」,以社區型態共同經營觀光事業,帶動地方產業發展;1995年1月開放「達娜伊谷溪自然生態公園」,這也是台灣第一處由部落自發性社區營造的典範,山美社區以保育達娜伊谷之鯝魚聞名,「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已然成為阿里山區一處新興的旅遊點,每年入園人潮曾達20多萬人次,樹立山區小部落農業生產之外另一項經濟收入;2002年時,山美部落因達娜伊谷溪保育之成功,獲得總統文化獎;2009年莫拉克風災(八八水災、八八風災)將累積十多年的成果,一夕間沖毀殆盡,達娜伊谷園區成廢墟,遊客瞬間歸零,在地產業與就業面臨嚴峻挑戰。
山區溪谷中的天災復原難度遠遠超過平地,在不可能重建,或者需要10年以上才能重建爭議中,社區發展協會在理事長及村民,憑著過人的意志力,爭取相關資源與投入,災後的1年半,2011年2月26日達娜伊谷重新開園,鯝魚回來、人潮回流,這重建的過程感動人心,一場表演上千遊客欣賞就是認同而來,災後重建重新找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建設、生態復育、文化保存、人力培訓、觀光推廣、特色產品等,重建寫下政府與民間合作的成功範例。
達娜伊谷溪(Tanayiku),是曾文溪上游的支流之一,是山美村鄒族的傳統漁場,溪中盛產鯝魚,保育達娜伊谷生態的過程,社區居民教育了自己、教育下一代、也教育了別人,珍惜傳統河川文化的認知,代代承傳,吸引成千上萬遊客來訪,山美鄒族人自發性的保育思維與行為值得學習。
◆天災重建後的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
◆村民組成河川巡邏隊,防範電魚、毒魚,河川污染防治,遊客安全
◆坐滿遊客,或四周席地而坐,千人觀賞嘹亮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