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資訊與通信科技的發展與發達,AI、IOT、4G、5G相繼成熟普及,大人物(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正強烈驅動各行各業掀起創新營運模式,農業不落人後也持續嘗試導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產業(如大眾電腦、國興資訊)、學界與法人科專計畫,鼓勵協助解決農業科技待解決問題,這些努力有助於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與落實產業化,但就台灣特有小農社會體制,歸根究底三農問題在最後一哩路「通路」,這讓農業工作者辛苦種植養殖的農漁作物得以無後顧之憂置換成現金收入以便養家活口,如何系統化建置台灣農業運銷體制,讓台灣小農與消費者互惠分享台灣精緻農作物?
台灣農產品交易主要以議價交易(行口,以人為導向,買賣雙方關係決定是否交易,農業生產者完全弱勢)、拍賣交易(以價格為導向,劣幣驅逐良幣,高品質安全無毒農產品進不了市場)這兩種方式為主,不管是議價交易或是拍賣交易,對農業生產者都沒辦法適當反應出農產品的價值;另一方面,議價交易時,買賣雙方面對面,拍賣交易時一群買主群聚競價拍賣,如果造成病毒傳播破口(如台北農產批發市場、環南市場)造成停市休市,整個農產運銷的停滯將帶來經濟與社會的損失與動盪。
預約交易是遠距交易,零接觸防範群聚社區感染疫情,導入預約交易,讓農業生產者得以回歸以農產品為主的農產運銷本質,因提供買主高價值農產品產生高經濟價值的收入;預約交易是遠距交易,農產品運銷交易的進化,改變了議價或拍賣交易時群聚容易造成病毒傳播破口(如北農事件),更讓有生產履歷數據的農產品不致於在拍賣交易被低價競價而不是依實際價值被交易。
以日本為例,農產品交易方式已由過去拍賣交易轉型為預約交易,拍賣交易數量僅佔市場全部交易量5%,預約交易數量達65%,議價交易數量佔30%,因應交易型態的改變演進,建置預約交易平台的成功關鍵在顧客關係,藉農作物的生產相關數據及產量需求進行分析,提供購買者可預約購買數量,並提供進一步農作物訊息,使購買者可長期交易追踨農作物的生產情況,而不是單次買賣下的不確定品質。
。詳細請參閱系列文章: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e化建置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