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雲南(八)-茶馬古道、名歌手韓紅、馬幫

張貼者: 沈 長進 分類: 中國, 歷史, 理念 _ 文化 _ 價值, 生活_生命 評論

IMG_9862image ◆馬幫既是貿易經商的生意人,也是開闢茶馬古道的探險家;馬幫憑藉自己的生存意志力、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打造通往茶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險之路和人生之路

◆生活:整個行程的艱險與自然景觀,馬幫個人精神得以昇華

西藏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屬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藏民的主食: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但沒有蔬菜,食用糌粑燥熱,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在長期的生活中,藏民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西藏周邊地區,民間和軍隊都需要大量的騾、馬,而川滇藏地區則產騾、馬;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在高山深谷間來往,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千年的『茶馬古道』。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副線構成的道路網系統;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透過三條大道以茶馬交易方式進行邊疆治理制度,從隋唐開始,到清代為止,歷經歲月近千年;在茶馬市場交易的漫長歲月裏,中國商人在西北、西南邊陲,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一條崎嶇綿延的茶馬古道,由於這條道路上有大山大江阻隔,艱險難行,為了長途運送貨物,成群結隊的馬幫就應運而生;當時麗江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一個大型的以貨易貨的市場,南來北往的馬幫川流不息;一個馬幫少則幾十匹牲口,多則成百上千(類似中西亞世界的駱駝商隊,穿越沙漠阻隔,少則幾十匹駱駝,多則成百上千),現在的麗江大研古鎮就是當時馬幫歇腳的地方之一。

在三條主線的沿途,密佈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將滇、藏、川地區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萬辛勤的馬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用清悠的鈴聲和奔波的馬蹄聲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寧靜,開闢了一條通往區域外的經貿大道;他們既是貿易經商的生意人,也是開闢茶馬古道的探險家;他們憑藉自己的生存意志力、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打造通往茶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險之路和人生之路。

讀小說傳記,聽歌謠都可以感受到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除了完成貿易經商目的之外,整個行程的艱險與自然景觀,馬幫個人精神得以昇華,也促進整個區域文化(工藝、宗教、各少數民族、文學、藝術)之間的交流。

二次大戰的中日戰爭,1942年日本佔領緬甸,中國當時唯一的國際道路滇緬公路被截斷,從麗江經西藏再轉道至印度的茶馬古道,成為中日戰爭中大西南後方主要的國際通道。

茶馬古道作為中國歷史的一頁,大型的學術考察活動興起,如何看待和認識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內涵?1、茶馬古道是一條政治、經濟紐帶;2、茶馬古道帶動了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3、促進了藏區城鎮的興起和發展;4、溝通了藏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

以下係有關茶馬古道各種記載:

1、全長約2500公里,所過驛站566,渡繩橋15,渡鐵橋10,越山78處,越海拔9000以上之高山11,越5000尺以上之高山27,全程非三、四個月的時間不能到達
2、茶馬古道路況: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臘,學狗爬
3、茶馬古道沿線高寒地凍,氧氣稀薄,氣候變幻莫測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時經歷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風等,氣溫變化幅度極大
4、大山大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六條大江)阻隔,沿途的民情風俗、語言、宗教信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多元變化『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

中國名歌手韓紅(藏族、1971年生於西藏昌都,三條茶馬古道交會於西藏昌都)演唱《茶馬古道》(詞曲:韓紅)最具身份代表性也最傳神:

山間雲霧飄蕩
水呀清澈流淌
雄鷹在空中翱翔
阿媽的笑聲在古道間迴響
遠處的馬蹄聲響
伴著那雪蓮歌唱
康巴的姑娘像花兒一樣
納西的漢子呦美在心上
茶馬神秘的古道
風情將你深深纏繞
茶馬悠遠的古道
滄桑的玄機中多少奧妙

IMG_9128 張藝謀《茶馬古道》                                                            ▼ 馬幫  雕像

14IMG_9556IMG_9557IMG_9561馬在茶馬古道奮力前進

IMG_9542IMG_9612IMG_9534 

 

 

 

茶馬古道  麗江美泉段      IMG_9543  IMG_9545  IMG_9552  IMG_9555   IMG_9558 IMG_9559   IMG_9562 IMG_9563 IMG_9566  IMG_9584            IMG_9600  IMG_9607     IMG_9644  IMG_9641 IMG_9650       

註:歷史資料取自百度百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