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服務公司存活40多年之探討(67):醫院復健中心、復健科醫師、復健治療師

張貼者: 沈 長進 分類: 企業經營 評論

IMG_0773 ◆試著把【復健治療師】換成【程式設計工程師】、把【復健科醫師】換成【程式系統分析師】、把【醫院】換成【資訊服務公司】、把【患者】換成【顧客】

◆企業:從異業探索問題找解決方案

A1醫院復健(物理治療)中心患者越來越多,主要是開放治療時間非常長,從上午07:30~21:00(週一~週五),週六07:30~到下午18:00,週日07:30~到中午1200,對年長、退休人員也許差異不大,但對上班人員方便利用中午、晚上、週六、週日到醫院復健治療;原來的空間佈置,將櫃台放置L型空間中間,同樣的治療設備分置二翼,讓患者在同一區,最少的距離即可完成幾個治療;但隨著患者越來越多,患者要在二翼間走動,才能及時使用設備,無形中亂象(患者走動、櫃台人員呼叫、無次序)產生;醫院復健中心主管看到這亂象,用心改善,從新改變空間佈置,將同樣設備放置同一區,並設號碼牌,患者依序使用設備,不必再走動、呼叫,次序大改善。

到復健中心的患者都是肢體上有運動與感覺功能的障礙,造成疼痛與不便,影響日常活動,物理復健治療的早期介入避免肌肉與關節弱化等後遺症;所謂「物理復健治療」是指利用各種運動,徒手操作和醫療器材(具聲、光、水、電、熱的性質)評估病患肢體障礙後加以治療,除了依賴醫療器材,更需要復健治療師針對患者的肢體障礙根本原因以徒手操作為患者根本治療,並教導患者居家時的輔助復健運動。

相當多醫院復健中心的復健治療師幾乎都依賴醫療器材為病患復健治療,這些復健治療師都是大學、研究所復健治療系所畢業生,都拿到復健治療師執照卻成為醫療器材『操作員』;徒手為患者治療的確辛苦,必須用盡力氣將患者肢體翻轉折彎,過程中耗力又要聽聞患者慘叫;A1醫院復健治療師對徒手治療持消極態度,我在佛教花蓮慈濟醫院復健中心看到卻又是全然不同的模式,醫療器材之外,復健治療師針對肢體障礙一一深入和患者對話指導,並積極進行徒手治療;我注意到A1醫院的復健科醫師診間和復健中心在不同樓層,而慈濟醫院二者在一起,復健科醫師與復健治療師的互動必然會隨著彼此空間距離而疏遠,患者滿意度也隨著彼此空間距離而加大。

因應老人社會之需求及大量運動傷害,復健治療是一個看得到未來發展的醫療產業,復健治療師是這個產業第一線服務人員(參閱本blog 資訊服務公司存活30年之探討(64):第一線服務人員),試著思考我所看到的問題:

。營運模式是否方便了顧客(A1醫院復健中心提供較長的開放服務時間)?

。為什麼專業人員放棄了專業(復健治療),是否復健治療師的付出與收入不對稱?復健治療師的內部訓練成長管道?

。如果沒有針對個人症狀施以個人化的徒手治療,醫療器材怎可能解除所有肢體障礙?

。復健科醫師如果不參與復健治療師的治療活動,二者對共同服務對象(患者)的問題各行其是,二者無法有效解決患者的苦痛,醫療滿意度不可能高

。復健科醫師診間和復健中心二者不在一起,如何落實三現主義(在現場、看現物、瞭解現況)?

。在台灣健保給付制度擠壓下,醫院經營管理上有一定程度的難為,復健科醫師擔心被剔除健保給付而不開列徒手治療代碼(不開列代碼就沒有健保給付),但有些醫院復健中心是怎麼做到呢?

。是否開拓自費徒手治療的利基市場?總不能只依賴又受限於健保給付

有機會瞭解醫院復健中心,我就站在自己行業角度,試著把【復健治療師】換成【程式設計工程師】、把【復健科醫師】換成【程式系統分析師】、把【醫院】換成【資訊服務公司】、把【患者】換成【顧客】就成為我公司的檢核,我常常從異業探索問題找解決方案,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回過頭檢視自己公司,並做為經營管理上參考。

▼只憑醫療器材怎可能復健所有肢體障礙?沒有針對個人症狀施以個人化的徒手治療,復健治療師的存在價值?IMG_0804 IMG_0769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