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事件凸出『大人』們還是上對下地回應與說服學生嗎?

張貼者: 分類: 大學技職院校之營運 評論

clip_image010◆雖然只是事關高中課綱『微調』,整個個案足以讓大學管理者調整『如何與學生對話』,課綱『微調』主其事者是故意或無心觸及敏感議題,一位高職生的「死諫」效應,七月底爆發大規模學生運動,學生佔領教育部前庭抗爭,因颱風來襲,訴求階段性達成,學生壓力也大,基於參與者安全考量,宣布退場,結束史上最長的162小時教育部前庭佔領行動。「在這160幾個小時,我們從來沒有一刻想要退卻,今天的退場,絕對不是我們對教育部,及這個醜惡的國家機器的妥協。今天是一場活動的結束,更是一場運動的開始。各位,請看我們後面的柱子,佔領的時數__,我們將繼續監督政府、監督這個部門、監督台灣的教育體制,在從今以後的每一天。」

事後教育部長吳思華昨晚接受專訪時坦言,學生退場了,他也深切反省,教育部溝通能力不夠好,技巧也不足,現在充分聽到學生的聲音,一定會做得更好。教育部政策雖讓立法院朝野認同,卻一直無法被學生理解與接受,教育部需要檢討。吳思華說,從八八課綱起,每修一次課綱,社會就要吵一次、撕裂一次,才決定把正反意見並陳,讓社會可以充分了解彼此,才可能和解。

為什麼高中生需要激烈地以違法行動表達抗議?原因出在『大人』們還是上對下地回應與說服,無視他們很在乎透明、公開、參與的協商式對話;何況課綱事件慢火悶燒近兩年,整個爭議滾雪球般擴大,只聽到自己的片面強化立場論述,看不見有足夠的對應智慧,從台灣的整體思考,提升人民認識問題的能力,化解諸多爭議問題:從法律權限爭議(立法院能否處理或如何處理課綱案,立法院介入課綱是否造成立法權凌駕行政權)、修改程序爭議(課綱修改程序不正當,修改過程中的相關資訊未公開)、成員背景爭議(課綱檢核小組成員中幾乎沒有以臺灣史為專業的研究者,連歷史學者的比例都很小,卻大幅改寫了先前專業歷史學者共同決議的101課綱)、軟性課綱與硬性課綱(憲法是否為課綱編定的剛性依據?)、國族教育之爭(以國族主義為中心的教育是否與中國共產黨的論述一致?)、中華民族文化獨尊與多元文化(臺灣多元文化中的主從之別,或也就是以中華文化為主,其他文化為從屬的觀念)、政治力介入爭議(政黨選舉操作)、史觀與用語的爭議。

clip_image002clip_image004clip_image006clip_image008clip_image012IMG_7048

Comments are closed.